您现在的位置是:愿力放生群 > 放生功德 > 放生的意义何在,生命存在的意义

放生的意义何在,生命存在的意义

时间:2024-01-20 16:03  来源:未知  阅读次数:999

一、南京在哪放生鱼好

1、许多人在一生之中,会不断叩问这个生命大题,且在不同的历程,会有不同的问寻方式。年轻人会选择从哲学观点切入,试图探索生命的价值与意义,而在存在的疑惑生起之后,也会急切找寻解惑的途径,或是阅读、听演讲、参与活动,与友人深谈,或者向师长请益等等;而向师长请益,机会往往可遇不可求。

2、年轻人想学的东西很多,对于生命的存在和天地万物的法则都很感兴趣。佛教认为人生是苦,人因有欲望而痛苦,所以要修行得解脱。

3、佛教的修行目的是为了离苦得乐,不是教人出生来受苦。从佛法的观念来讲,每个人来到这个世界上,都具有两项任务,一个是还债,一个是还愿。还债,就是在过去世应尽的责任未尽,欠下的债务来不及偿还,因此这一生要继续地还,直到还清为止。还愿,是过去生发了愿,发愿要利益他人、帮助他人,无法来得及实现,因此这一生继续行愿。

4、能够承担而还债的人是安心的,能够承担而还愿的人是快乐的。很多的人,真正愿意尽责负责、还愿还债的人不多,多半还是继续在许愿、求愿。如果把还债、还愿当成是人生的任务,也就不会痛苦。

5、佛教所讲的业力和愿力。业力和愿力,都是自己制造的,是要自己负责的,也要自己来承担的。人活在这个世界上,只要愿意还债,就不痛苦;若能发愿行愿,则一定快乐。这也说明:活着,并不一定痛苦。

6、人们常说,活着要快乐、要开心,要做好事。过了百年以后,现在所有活着的人都不存在了,现在所有的努力,也都将化为灰烬。

7、这个地球以及地球上的所有人类,有其开始,也有其终极,而终极就是地球毁灭的一天,人类也将全部消失。佛教是不讲末日、末世的,而讲轮回──循环的轮回。佛教讲的轮回,不仅仅是地球的轮回,因为地球的空间范围太小,而且寿命非常有限。佛教讲的时空范围,是超出地球的时空范围来看地球,它是无量、无限、无止尽的,不是仅仅几千年、几亿年,而是整个宇宙的寿命都在轮回,此生彼长、彼长此生,因此别人看不到它的终极。

8、佛教讲无始无终,虽然无始无终,却有其开始,也有终极,然而因为始终不断循环,所以找不到一个最初的开始,也找不到一个最后的终极。虽然看不到始终,却不断地在这个无止尽的时空范围里活动,就是还债、还愿。还愿、还债,便是对自己负责。

9、慈悲,没有自我中心,却有智慧。对父母的爱,是给予恰到好处的关怀,对父母的健康、心情,能够给予最好的、正面的照顾,却不期望回报,希望能够给对方最好的关心照顾,却不一定要求对方同等回馈,这是智慧,也是慈悲。

10、

问:佛教人士常常放生,但既然在放生后动物一样会死,放生又有何意义呢?

二、坚持放生会有求必应吗

1、答:你的推论如果成立的话,你生病时也就不用服药了,反正迟早你也是要死的。世间上的众生,当然最终也必会经历死亡,而且还会再有转生。被放生的小动物,最终当然也会面对死亡。但我们修慈悲心的人,本著尽力施予无畏的精神,若能令众生少一点痛苦、多一点福乐,这也是很有意义的。最终来说,我们要发愿成佛,才可以最究竟地协助众生得乐而离苦,但在没有这种究竟利益众生的能力前,我们并不是就什么也不做。能救助一个众生一次,也一样是一种善行,对被放的一方及放生的一方都有益处。

2、施予众生寿命,也就是自己在积聚长寿无病之因。放生时,我们也不是只是买动物回来放走那么简单。我们为它们诵经持咒,令它们得闻佛号及佛咒,在心识中种下一个种子,将来必会成果。我们也回向祈愿它们能于未来转生善道而得遇佛法,最终能得成佛果。这些是对它们更长远及实际的利益,也可视为是‘法布施’。

放生的意义何在,生命存在的意义

3、此外,有些人也会为它们授予三皈依。一般畜牲听不懂我们所念的内容,所以也无从生起真正的皈依心。如果严格地说,并不能说它们真的得到了正受皈依,但念诵皈依之过程却肯定在它们的心识中种下了皈依的善种子,所以仍然是很有意义的事。藏传佛教人士则会把甘露丸放水中让它们喝用或洒在它们身上,这也会为它们带来很大的未来生利益。放生也必须运用一些智慧,只有慈悲心而没有智慧,是不能对众生带来大利益的。

4、有些人竟把淡水鱼放在海中,或把海鱼放淡水河中,又或把外国鸟类放本地林中,这并不会令它们寿命延长,反而令它们更快死亡。有些生物本来就不是被售作食用的,例如观赏鱼及观赏鸟等,把它们放走并不是真正的‘无畏布施’。还有些人预先向屠夫及猎户定货,他们便刻意多捉一些生物以供放生,这也就失去了放生的意义了。

5、如本法师答:恒是以时间而论,长久不变之义,以空间而谈,不分国土,遍及无量三千,无有距离;顺是随顺度化,悲悯柔和之义。

6、发起恒顺众生之愿,非菩萨人不能克成,最起码亦得证成无生法忍(梵语auntpattika-dharma-ksanti),方得恒顺众生,不致有退堕之念。众生是愚痴的,是刚强难调难伏的,是随顺五欲六尘的,是邪见不智的,是好辩的,是逞强的,是保护自己观念的,是我执与法执的,若非菩萨得证无生法忍,无法做得到,菩萨(梵语bobhisattva)今生度不了众生,还有来生,甚至还有尽未来际可得度之,因为菩萨没有隔阴之迷,内心无惑,了知众生与他之关系,如是可耗下无尽的未来,以达到恒顺众生,并度化之功。

7、众生未开悟,心地烦恼丛生,自利自度尚不能,焉能利他度他!今日不知明日事,尚存三惑之结,尽未来皆是生死业,若要恒顺众生而行化,这是梦人说梦话,水里月一般的空言,不得实际。众生(梵语bahu-jana)仅能依佛菩萨三业而学之,由因至果,由渐而,顿由浅而深,由近而远,菩萨可恒顺众生,众生亦可恒顺众生,只是恒顺众生人人皆可行,但境界却有深浅,因果(梵语hetu-phala)不同,近远有别,持续有长短,渐顿有异。

8、问:释迦牟尼佛主张不杀生的意义何在?

9、如本法师答:断命曰杀,有情曰生,断有情生命叫杀生(梵语pranatipata)。为何释迦牟尼佛(梵语SakyamuniBuddha)要为弟子们制定不杀生呢?其意义有五点,何等为五?

10、杀生害命,罪业深重,不能入佛门解脱正道。大智度论云:‘诸余罪中,杀业最重;诸功德(梵语guna)中,放生第一。’


参考资料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