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愿力放生群 > 放生功德 > 山西放生园放生田鸡,山西古代壁画:唐代寺观壁画珍品

山西放生园放生田鸡,山西古代壁画:唐代寺观壁画珍品

时间:2024-04-10 15:16  来源:未知  阅读次数:693

一、杭州放生龟能活吗

1、唐代是中国封建社会中最辉煌的时代,佛教也在这个时期达到了鼎盛。修佛寺,凿石窟,建道观,数量之多,创作之精,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为佛教寺观壁画的创作提供了广阔的天地。据文献记载,唐代时两京(长安、洛阳)的大寺庙都有壁画,其中有不少是绘画大师的作品。唐代张彦远《历代名画记》、《寺塔记》记载,凡唐代200多名画家中,就有180多名参加过壁画的绘制。据说仅吴道子就绘过300多堵。所惜的是经过一千多年的风云变幻,保存下来的大多是石窟和墓葬壁画,寺观壁画仅山西省五台县佛光寺东大殿内保存有唐代壁画60多平方米。虽然数量不多,篇幅不大,不能代表唐代壁画艺术的全貌,但却是中原各地绝无仅有的唐代寺观壁画珍品。

2、佛光寺创建于北魏孝文帝时期,是五台山西台外九大寺之隋唐之际,名震长安,受到唐王朝的重视。唐代会昌灭法时寺院被毁,后由高僧愿诚在施主京都女弟子宁公遇的捐助下于唐大中十一年重建。东大殿是寺内的主殿,面宽七间,进深八椽,单檐庑殿顶,是中国现存唐代木结构建筑的代表作。按唐代佛寺有绘制壁画的习俗,佛光寺的重建得到的京城施主的捐助,四壁应该都是绘有壁画的,只是明代时寺内僧人重砌檐墙,在四壁塑造五百罗汉,可能这时将壁画毁掉了,现在只在殿内的拱眼壁和明间的佛座背后保存有零星的大小不一的22幅。拱眼壁是两个柱头斗拱之间的空档,绘有壁画的拱眼壁长450厘米,高66厘米。壁画的构图分为三组,中间的一组是说法图,主像是佛祖在说法,两侧是观音和势至菩萨,左右两组以文殊、普贤两菩萨为中心,各有胁侍菩萨和天王、飞天等簇拥,作赴会行进的状态,壁画的各端各绘有供养人,北边的一组是僧人装,南边的一组是俗人装,画幅虽然不大,却绘有众多人物,形象也十分生动,与敦煌石窟中同期的壁画相比较,设色绘法都完全一致。在绘制技巧上,以浓淡墨色虚实相映,用色以朱砂、石绿、土黄为主,有“焦墨淡彩”的唐画之风,画脸和胡须的笔法,尚存汉画的遗风,人物的衣着线条飘逸流畅,仍有传说中吴道子“衣带当风”的笔意,由于年代久远,画面的的颜色除赭土青绿外,均已变成暗褐色,失去了原有的艳丽色泽,但是更显得古朴苍老。

3、明间佛座后的壁画较为清晰,是1964年时著名古建筑专家罗哲文先生在考察时偶然发现的。壁画绘制在佛座背后的一个壁面上,画面高35厘米,宽100厘米,两侧被后人用土坯墙封护,光线幽暗,故发现时色泽如新。这幅珍贵的唐代原作,历经后代的多次维修,竟没有被损坏,保持了唐代时的原貌。画上画有天王、天女、神官、鬼怪、妖猴、神龙等,人们俗称《镇妖图》。画面分三部分,左侧画有毗沙门天王,头戴金盔,身披甲胄,手执宝剑,双眉高耸,盛气凌人,突出的肌肉,强健的体魄更使其雄猛无比,脚下被降服的两只鬼怪,赤身露体,面目狰狞。旁立一个天女,双髻高耸,佩以花饰,眉清目秀,长裙及地,衣带飘逸,衣纹流畅,典型的唐代仕女装饰。中间的一幅绘有一个神官,头戴幞头巾,身着豹皮服,须眉直竖,双目圆睁,手擒妖猴。右边的一幅绘的是一个神官,手执长杵,上身裸露,腰系豹皮裙,赤足向左作追赶状,右上角绘有一三爪神龙,张牙舞爪,一只小妖赤身裸体,跌倒在地,惊恐万状,这幅壁画以降魔护法为题材,表现天王法力无边,无恶不惩的英雄气慨。绘画的线条采用兰叶描的方法表现,骨骼肌肉强劲有力,众多的形象生动传神,富有个性,设色简单,与传世的盛唐吴道子《天王送子图》相比较有惊人的相似,说明了吴道子画派的广泛影响。

4、卦山,是融自然风光和千年古刹为一体的三晋著名旅游景点。它以山形卦象、古柏参天、寺宇巍峨、华严道场而早在唐代就闻名遐迩。宋代著名书画家米芾将它跻身于三山五岳的行列,称誉为“第一山”。

5、清代,曾有人将“黄山之松、卦山之柏、云栖之竹”列为华夏树木奇观。卦山古柏扎根于悬崖绝壁,钻岩抱石,姿态各异,著名的有龙抓柏、牛头柏、连理柏、文武柏等,惟妙惟肖、情趣盎然,古往今来流传有许多神秘美妙的神话传说。

6、天宁寺创建于唐贞观元年(627年),是卦山诸多寺庙中创建最早、规模最大的佛教寺院。相传中国佛教华严宗初祖法顺(亦称杜顺)(557年—640年)曾在此山讲经说法而建寺,又因为有太原节度使李说夫妇的捐助扩建而成为唐代华严宗巨刹。明清时代,又增建了圣母庙、卦山书院、朱公祠等,殿堂楼阁,鳞次栉比,成为规模宏伟的古建筑群。卦山天宁寺为山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山西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山西省德育基地。

7、传说五台最早是道家的地盘,《道经》里称五台山为紫府山,曾建有紫府庙。《清凉山志》称佛教的文殊菩萨初来中国时,居于石盆洞中,而石盆在道家的玄真观内,这说明当时五台山为道家所居。

8、佛教最初传入我国时,只有少数人奉行。公元前二年,大月氏国(原居我国新疆西部伊犁河流域的少数民族,西迁中亚后建立的国家)国王的使者伊存来到当时中国的首都长安(即今西安),他口授佛经给一个名叫卢景的博士弟子,这是中国史书上关于佛教传入中国的最早记录。

9、佛教传入五台山,普遍的说法是始于东汉。史籍记载,永平十年(公元67年)十二月,汉明帝派往西域求法的使者同两位印度高僧摄摩腾和竺法兰来到洛阳。

10、永平十一年在洛阳城西雍门外御道之南,建造一座僧院以供这两位印度高僧居住。为纪念白马负经(《四十二章经》)输像(佛像)之功,因名白马寺。

二、放生真的能得财富

1、永平十一年,摄摩腾、竺法兰从洛阳来到了五台山(当时叫清凉山)。由于山里很早就有阿育王的舍利塔,再加上五台山又是文殊菩萨演教和居住的地方,他二人想在此建寺,但由于当时五台山是道教根据地,他二人颇受排挤,因此奏知汉明帝。汉朝廷为辨别佛教与道教的优劣高下,让僧人与道士表演、说明、验证,因此双方达成协议——约期焚经,以别真伪(相传,焚经地点在今西安焚经台)。焚经的结果,道教经文全部焚毁,佛教经文却完好如初,故他二人获得建寺的权利。台内山多地广,河流纵横,何处适合建寺?《清凉山志》载:“在大塔左侧,有释迦牟尼佛所遗足迹,其长一尺六寸,广六寸,千幅轮相,十指皆现”。相传他二人不仅发现此足迹,而且还发现佛“舍利”,此外,营坊村这座山的山势奇伟,气象非凡,和印度的灵鹫山(释迦牟尼佛修行处)相似。由于这三种原因,故决定在此建寺。寺院落成后,以其山形命名为灵鹫寺。汉明帝刘庄为了表示信佛,乃加“大孚”(即弘信的意思)两字,因而寺院落成后的全名是大孚灵鹫寺。大孚灵鹫寺是现今显通寺的前身。从那时起,五台山开始成为中国佛教的中心,五台山的大孚灵鹫寺与洛阳白马寺同为中国最早的寺院。

山西放生园放生田鸡,山西古代壁画:唐代寺观壁画珍品

2、山西绵山的神佛造像。资料图片

3、彩塑是宗教文化艺术里重要的一部分,是宗教场所里的核心。山西省绵山风景区里有700余尊神佛造像,冯骥才称这些神佛造像是“失落的文明”幸存下来的历史遗产。

4、收录700多尊明代之前雕塑作品的《绵山神佛造像上品》画册,由国务院参事、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冯骥才主编,中华书局出版,日前在山西省绵山风景区举行首发式。

5、中国雕塑学会的专家对书中所收录的这批雕塑作品评价颇高,他们认为绵山这700余尊神佛造像,是中国宗教造像文化史上的杰作,能够填补中国雕塑史的空白。

6、去年清明节,冯骥才首次来到绵山,绵山深厚的佛教文化积淀和遗存一下子就吸引了他,他开始对此展开研究。研究中,他发现绵山的几尊造像与太原、晋中一些国宝级的名寺,如晋祠、双林寺里的造像极其相似,有的甚至可以认定为同一作者。如李姑岩(也叫皇姑岩)殿内的9尊雕塑,全部是唐代遗物。李姑岩圣母殿内的圣母像与“晋祠三绝”之一的圣母像酷似。绵山另一座古代遗存保留完整的寺庙云峰寺,原名抱腹寺,因建于抱腹岩而得名,始建于三国曹魏时期。云峰寺释迦殿内1尊侍女,无论眉眼、面相、发髻、形体、衣裙,甚至衣裙上腰带的系结方法和饰花,还有所着颜色都与晋祠中著名的宋代女像极其相像。

7、相似的还有现藏于绵山大罗宫的一尊韦驮像与晋中平遥双林寺的名塑“韦驮天”,冯骥才认为,这两尊造像,可视为出自同一位艺人之手。

8、山西省彩塑的历史遗存居全国之首,彩塑水平也处于顶级水平。冯骥才认为,绵山地处晋中,就近请来高手塑像,当属必然,就像当今的名家名作,也是随处可见一样。当然,也有一种可能,就是当某一种雕塑风格喜人、手法高妙,彼此便会学习或模仿,作品也会十分相近。

9、佛教认为僧人修行到最高境界,有可能实现圆寂之后肉身不坏,称为全身舍利。这些圆寂之后的僧尼,身体经过多年不仅不腐烂,而且栩栩如生,因此还被尊称为肉身菩萨。后人再将其肉身用泥做成塑像,予以膜拜,就称为包骨真身。

10、冯骥才把包骨真身称为“活着的木乃伊”。因为埃及金字塔里埋葬的法老都是干尸,徒具形态,而绵山正果寺的包骨真身,是修成正果的高僧,仍然带着佛教终极追求的精神。“我真是被震撼了!”冯骥才看到正果寺的包骨真身之后说。


参考资料

标签: